4月26日,由北京物资学院承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运河文化”研讨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作为“大运河与中华文明: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活动的分研讨活动之一,本次研讨活动聚焦大运河文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实践,吸引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成员单位、全国多所高校及社会各界等400余名专家学者和听众到场参会。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懿在致辞中指出,“运河思政”是以大运河为核心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大运河为“教师、教材、场景”开展学习,以运河两岸为“阵地、基地、家园”投身实践,建立政校社家协同、大中小学一体、师生同研共长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打造劳动式、参与式、活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以实践为特色的新型思政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悟历史、传承文化、践行责任,方法上强调“学亦做,做即考”。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投入“运河思政”建设,携手推动其发展。
在主题报告环节,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运河文化,围绕运河文化如何赋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大运河与中华文明: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主研讨活动中,北京物资学院朱群芳教授发布《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报告,提出统筹顶层设计和明确定位,讲好运河故事,深度挖掘运河沿线非遗、产业、民俗、古建、历史、风土人情文化等多项对策。
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孙静发布《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理论与实践》(孙静、孙杰等著)以及《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实践》(陈波著)两本新书,从考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变迁,到剖析漕运制度对古代经济结构的塑造;从研究运河民俗传承机制,到探讨运河生态优化轨迹,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大运河深厚底蕴,为大运河研究搭建坚实理论框架,是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十年耕耘的见证。
据了解,北京物资学院依托北京市大中小运河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大运河研究院,深耕运河文化保护、区域协同发展及思政教育融合研究。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运河思政”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出版《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行”的特色学术生态。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跨学科、跨区域的深度对话,为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京津冀大运河文化保护协同发展注入新思路,展现了高校在文化传承、思政育人的核心作用。未来,各参与单位将以本次研讨活动成果为基础,通过建立“运河文化+思政教育”长效联动机制,深化区域间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重点围绕大运河历史文脉挖掘、区域文化治理研究、课程体系共建等领域开展系列学术研讨、学生实践及成果展演活动,推动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运河文化育人新模式。
记者: 任洁
编辑: 田映楠
校对: 周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