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助农渠道帮助村民增收、开发村级自然研学基地、协调智库资源组织多村开展绿色咨询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科科长朱雨晨今年1月来到怀柔区九渡河镇黄花镇村挂职第一书记后,巧借学校和地方资源发展村落经济,把乡村振兴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办成一件件具体小事,逐渐得到村民认同
驻村前,校领导和朱雨晨谈话时告诉他,选派他驻村的主要原因是他曾连续三年深度参与了学校定点扶贫内蒙古科右前旗项目,有一定的脱贫攻坚工作经历;而且他了解全校各个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资源,这些条件有利于驻村工作的开展。
如何为村里设计一条适合其特点的产业振兴之路?得益于北林大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多项成功经验,朱雨晨结合所学所见,发现上个阶段的一些举措已经不适合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找到新的发展出路,而尽快与村民培养出信任关系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根据村里老人较多的特点,他经常组织一些敬老文化活动,比如送“福”字、猜灯谜、修脚等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为家长和学生解答学科专业问题,和村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后研究;防汛时,他守在村里解决问题……通过办成一件件具体小事,乡亲们逐渐熟悉了他。
在得到村民初步认可的同时,朱雨晨还需要尽快融入村两委。与村两委商议后,他结合村党支部实际确定了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目标,推出与有助于本村发展的高校、企事业单位支部联学,安排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党员先锋带头讲党课,村两委班子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等举措,与大伙一起找到了共同奋斗目标和方向,这样干事创业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制定“三助一推”计划,帮助农户增收
既然身在农村,朱雨晨想到的第一个乡村振兴方案就是发展第一产业。他向村书记请教了近几年村里发展种植业的品种和生产情况,随后转村勘察,得知本地长有野生黄花菜等萱草科植物,气候土壤都适宜,并且黄花菜对体力和技术要求不高,符合本村常驻劳动力集中于50-70岁之间的年龄结构。
于是,他和村两委班子在新年前赴山西大同调研黄花菜产业,之后撰写了可行性报告,并请北林大和企业专家做了多方论证。经区镇推荐,该项目进入乡村振兴相关项目2025年储备库,并联系到投资方,计划将于明年落地实施。
黄花镇村林地资源丰富,本地林果以板栗、核桃、蓝莓为主,但是因为管护跟不上,造成板栗树、核桃树病虫害严重,而且采摘对老人来说有一定危险性;蓝莓受到国内外大规模种植的冲击,价格上不去,品种需要更新。
据此,朱雨晨制定了研学助收、电商助售、专家助技和推动社会组织关注的计划,帮助当地农户增收。他组织林学院师生来村开展研学实践,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帮助栗农采收,这样既解决老年村民采收不安全的问题,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他本以为这是让农民增收的好机会,没想到与村民谈的过程并不顺利,村民怕把自家栗林弄坏,坚决不同意开放栗林,这使得谈判一时陷入僵局。有位大姐看他一副书生的模样,笑话他说:“还带人来摘栗子,你自己会摘吗?”
这句话意外点醒了朱雨晨,想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就要拿出内行本领来。于是,他去网站上学习板栗采收的教学视频,然后用村两委家里的栗子林练手。次数多了,他很快摸索出采摘门道,“竹竿前段最好粗一点,好用力;挥舞两下打一下,这样力道正好”“打栗子一定要带草帽,不然会被掉落的果实砸破头”“不戴厚手套剥栗子容易扎手,用脚撵就不会被扎”……
后来,只要知道谁家收栗子,他就提溜着竹竿过去帮忙,看到他有模有样的动作,村民逐渐放心了,那位曾经笑话过他的大姐第一个同意和他合作,随后其他村民也陆续加入到自然研学活动中来。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与蓝莓种植户开展协商的过程中。刚开始,他们对朱雨晨和专家并不相信,觉得他们“就是来转一转,搞搞形式就走了”。为了获得种植户的信任,朱雨晨他们就带大伙去专家在其他地区办的产业化基地参观,了解产业前沿,并且反复强调“我们不是拿你家的地做实验,只是把产业化的成熟技术传授给你们”。做了多番工作,村民们终于同意了,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种植技术升级工作。
在朱雨晨的引导下,村里还参加了由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北京丰收节·京郊如此多娇”助农直播活动,蓝莓合作社进驻电商平台,直播期间销售100余单;他又联系北林大专家来到九渡河地区,为本地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果树管护和品种更新等技术服务;他还受到北京市科技领域社会服务机构第一联合党委邀请宣讲驻村工作,吸引了两家社会机构为村里提供乡村振兴帮扶项目。
发展村落文旅产业,“微投入办成了大事”
“发展第一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我要考虑如何通过轻投入让村里尽快增收,而且不能给村里带来经济负担。”再三思索后,朱雨晨将视线瞄准乡村旅游产业。
黄花镇村地处通往水长城、响水湖长城和慕田峪长城的交通交汇口,盘活村里空置民宿成为快速增收的抓手。朱雨晨邀请北林大林学院、生物学院、生态学院和国家公园学院的专家来村考察论证,最终确定村级自然研学基地建设目标,为村里制定了四步并进策略。
首先是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黄花镇村的自然优势。朱雨晨多方联系,成功帮助黄花镇村入选央视新媒体“五一”特别节目《最美古村落》慢直播,累计超过600万人次观看,依托央视平台打响了本村知名度。
随后,他依托北林大为村里“量身订制”特色自然教育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教授团队来村开发设计,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科普、生态踏勘、手工制作、劳作体验等多方面。北林大三个学院以暑期社会实践和红色“1+1”项目的形式提供支持,学生党员深入一线,培训村民的自然教育讲授技能。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之前村里道路条件一般,只能走小车,大巴没法停。朱雨晨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和村两委一起统筹引进经费给所辖村铺上柏油路、加上路灯、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在路口设立村标立柱,给来客以良好体验。他给村里民宿统一挂牌“自然教育研学营地”,布置自然教育教室和实体教学场景,为开展自然研学提供便利,“微投入办成了大事”。
他还积极拓宽合作平台,接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团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企事业单位,承接暑期研学、自然教育等活动,参与者达到上千人次,合同预计可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
开展绿色咨询活动,20个村庄与学校结对
黄花镇村没有住宿条件,朱雨晨等四个镇里各村第一书记把镇政府楼上的避险室作为宿舍,每天开车往返。由于很多单位经常在周末过来开展活动,他几乎两三周才能回一趟家。七八月防汛期间,他更是坚持驻守,要么住宿舍,要么在村里,有时晚上就睡在车上。“我们得确保房屋风险户的安全,守着村子心里才踏实。”
当室友的时间长了,四个第一书记结下深厚友情。有一次,隔壁东宫村的第一书记提到他们村的李子开花结果情况不理想,问朱雨晨:“你懂吗?”朱雨晨虽然不懂具体技术,但是全校哪个老师研究哪个方向却是他最熟悉的业务,于是朱雨晨联系了林学院“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孟冬教授。孟冬教授爽快答应到东宫村调研指导,传授技术。得到专家的指点后,东宫村李树今年实现了大丰收。
在市区两级培训时,经常有第一书记找到朱雨晨咨询林业和生态相关问题,希望他帮忙联系专家。次数多了,他开始思考,“我能不能主动为大家服务?”就联系了学校科技和团口部门,积极协调科技智库资源,组织青年教师、学生成立服务团,面向首都乡村开展“双百‘绿色咨询’活动”,提供上百种绿色科技项目支持和多元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并且以志愿服务形式免费开展。活动获得第一书记们的交口称赞,目前已有怀柔、房山、密云、平谷的20个村庄与学校20个服务队伍结对。
如今的朱雨晨每天都熟络地和村民们打招呼、拉家常,村民们不再像年初时那样视他为外来客,他们信任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期待并相信他做出更多实事。有着强大智力后盾支撑的朱雨晨干劲十足,他要继续在农业和文旅上做文章,“让黄花镇村开满黄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任洁/文 通讯员 姜希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