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9点40分,青海西宁发往北京西的T176次列车缓缓进站,车厢开启,人流快速涌向站台,人群中的藏族服饰格外引人注意。“北京,我们来了!”来自青海果洛州达日县的21岁藏族姑娘木扎显得有些兴奋,然而这是一次极特殊的“向生旅行”——木扎等14名患有终末期肝包虫病的患者,经过青海省内层层筛查、评估,最终转诊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由院长董家鸿院士带领多学科团队全力诊治。
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是我国丙类传染病,主要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高发。这种有计划、有规模的包虫病专项医疗帮扶工作,始于2015年,董家鸿牵头的中国包虫病防治联盟,充分依托省级诊疗中心-州(市)级诊疗基地-县级诊疗救治站-乡(镇)诊疗管理站,围绕包虫病形成了“四级”分级诊疗联动机制,常年有肝包虫病患者通过分级诊疗,经绿色通道转诊至北京接受治疗。
此次转诊,是在当地政府、卫健部门和医院的组织安排下,最大规模的一批肝包虫病患者转诊至京诊疗。14名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0岁,总体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他们所患疾病的复杂疑难程度已到了世界级难度。
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韩冬野 杨鑫 梁建栋
编辑: 田映楠
校对: 冯嵒